?
在記憶的長河里,有些瞬間如同高原啟明星,永遠鐫刻在企業基因之中。對于青海慶華煤化而言,那些披荊斬棘的歲月,不僅是創業史的注腳,更是融入血脈的精神圖騰。讓我們共同回望這場跨越時空的奮斗史詩,解碼企業發展的韌性密碼。
西部大開發的春風吹拂柴達木盆地。青海慶華集團應勢而起,無數創業者從五湖四海奔赴這片蒼茫戈壁。在沙礫與寒風交織的荒原上,第一代建設者頂風冒雪扎下帳篷,用經緯儀丈量未來——這既是民營企業勇立潮頭的創業宣言,更是對西部產業升級的躬身實踐。
彼時的建設現場,十幾名拓荒者蜷縮在彩板房中繪制藍圖,柴油發電機的轟鳴徹夜不息。當第一鏟焦煤入爐時,這群人或許未曾想到,他們正在締造青海省首個百萬噸級煤化工基地。十年磨劍,戈壁深處崛起現代化工業集群:銀灰色廠房與藍天相映,焦炭輸送廊橋如巨龍蜿蜒,承載"厚德載物"理念的羅馬廣場見證著產業與人文的共鳴。那些浸透汗水的歲月里,"黑色黃金"沿著青藏鐵路輸往世界各地,將高原工業文明鐫刻進全球產業鏈。
企業成長的年輪上,焦化項目全面達產,多項技術指標問鼎行業巔峰。這背后,是"三像文化"的深層滋養:軍隊般的執行力鍛造出精細化管理體系,學校般的學習型組織持續孵化技術骨干,家庭般的情感紐帶讓三千員工甘做"高原守望者"。更難能可貴的是,企業在創造稅收奇跡的同時,將發展紅利反哺這片熱土:捐建海西州文化地標,構建職業教育扶貧網絡,使當地農牧民就業率提升47%,真正踐行了工業反哺的莊嚴承諾。
歷史的指針轉向新時代,雙碳目標倒逼產業涅槃。面對環保升級與市場迭代的雙重壓力,慶華人展現出驚人的戰略定力:投資3.2億元建成西北首套脫硫脫硝系統,聯合中科院開發焦爐煤氣制氫技術,在行業寒冬期完成從"制造"向"智造"的驚險跨越。正如烏蘭縣經信局負責人的評價:"這家企業總能在危機中育出新機。"
如今駐足1號大門,仰望"青海慶華"四個鎏金大字,仿佛能聽見二十年來穿越經濟周期的鏗鏘足音。那些夯基壘臺的歲月、轉型陣痛的抉擇、技術攻堅的星夜,最終熔鑄成"高原鐵軍"的精神豐碑。展望新征程,慶華人正在布局光伏制氫耦合煤化工的零碳路徑,用產業報國的赤子之心,續寫著新時代的西部傳奇。
(來源:青海慶華集團資產財務部 張曉英)